《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》:大數據時代,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How We Know What Isn’t So: 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



《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》:大數據時代,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
How We Know What Isn’t So: 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
作者: 湯瑪斯‧吉洛維奇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
原文作者: Thomas Gilovich

  • 建立正確的思維習慣】為何要擔心錯誤認知?舉例來說,無知的獵殺反映出迷信(犀牛角、熊膽、龜殼的療效迷信)造成實際且嚴重的物種滅絕代價,虛假的信仰也會造成詐騙、誘姦的犯罪溫床,代價唯恐不堪承受。並間接造成更多人投入相同的謬誤之中還信以為真(連鎖效應)
▊無中生有:對隨機資料的錯誤知覺與錯誤解讀
  1. 機率誤解】「手感謬誤」(熱手效應hot-hand effect)、蒙地卡羅謬誤(The Monte Carlo Fallacy)球員與球迷深信「成功會吸引成功」,進球後「手感」良好更容易成功進球,但研究顯示,籃球員每次投球的命中率和先前的表現無關(即便連續進球也符合一般機率)。就像刮中彩券的人並不會因為「手感」導致下一張彩卷更容易刮中(賭徒效應The Gambler's Fallacy)
  2. 群聚錯覺】人類傾向觀察各種現象或事物的相似處,找出特點當作日後判斷依據,代表性會造成「群聚錯覺」,人類向來低估重複出現的機率,因此一旦有重複或相似處,人類就認定背後必定有其神秘規則、神的啟示在運作,當人誤認某個隨機模式是「真實」現象後,他不會想到費解的特定現象而是加以解釋成為原先的認知。例如:股票一直漲就以為買進的好時機,或認定股價歷史波動可以當未來的借鏡。
  3. 迴歸效應】如果一個變數到達極限值,對應的變數通常靠近平均值。
▊過度推論: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所造成的誤解
  1. 人易於過度關注正面例子(例如:荒謬的預言應驗),而不善於處理否定的概念(要多花費認知步驟),並「創造」不存在的關聯 (謬誤:領養小孩的夫妻易孕、囤積家中的雜物捨不得丟以為未來會用到、女人出席喪禮不吉利導致死亡率上升....)
  2. 一般人傾向尋找"正面"佐證、並對"相似處"做比較,以及回答"自己較為熟知"但非正確的選項
  3. 評估政策的難題在於:無從得知不實施政策會是什麼情況、推行另一套政策會是什麼結果,因此陷在兩者無從比較的選項。
  4. 「自我應驗預言」誇大事實根據、因資料欠缺加上抱持成見所產生的謬誤認知,通常負面印象較容易根深柢固,(1)可能由內心引起實際結果,(2)或由內心預期去限制、控制對方導致你要的結果。
▊預設立場:模糊與矛盾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
  1. 「代表性判斷」預設立場會左右我們對資訊的解讀,往往只看到自己喜歡的事證,作出個人偏好的判斷。
  2. 我們都會承認自己可能有偏見,但在我們表述事情時卻不容易承認自己可能正陷入偏見。當我們在關係或商業經營時,要以「第三者立場」去思考演繹、聘請「臥底評審員」來測試服務品質等,早已承認人是容易被偏見侷限的。
  3. 當我們碰上「模糊難辨的資訊」時,就會直接套上「預設立場」(偏見)。例如:觀看電影當不明角色身著黑衣黑帽,可能劇情還沒透露就直接被認定是反派。
  4. 即便是「非模糊資訊」,當我們遇到矛盾時,反而也容易因「預設立場」而找尋更多佐證自圓其說,忽視反面資料,或設法加以批評例如:賭徒十賭九輸,卻刻意記取成功,輕忽失敗,才能保持信心。
▊期盼眼光:認知的動機要素
  1. 自利認知:傾向抱持對自己有利並令人寬慰的認知。成功歸自己,問題歸外在。
  2. 人形塑認知通常是靠扭曲資訊意涵來達成目的,依照個人喜好來建構、解讀世界。
  3. 認知如同個人財產,他人的挑戰是同侵害我們的財產,我們所相信的事物有其伴隨的代價,若盲目相信也會導致認知矛盾。
▊以訛傳訛: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
  1. 人為了說好故事(增加溝通的樂趣,包含精彩度&可聽度,求引起關注,簡化成容易理解,並忽略脈絡細節),扭曲重要資訊,以訛傳訛,並造成嚴重的認知錯誤
  2. 當訊息包含太多條件限制,接收訊息者往往認為較不具備參考價值,因此敘述者傾向省略條件限制。(特定狀況被扭曲為普遍狀況)
  3. 新聞報導為了要有趣、戲劇性以利增加收視率、扭曲事實,民眾將之誤解為可信任的資訊。
  4. 溝通過程包含許多自私的動機,如:滿足個人意識形態,以便達到影響他人的想法。
  5. 媒體發佈統計數據若沒根據「重複率」以及「不同年齡階層」等細部條件的考量計算,常常也不準確,造成民眾誤解(例如:離婚率、熟齡生育率、愛滋患者比例..),錯誤認知比一無所知麻煩更大。
  6. 評估可信原則:

  • 【考量資料來源】:記者常曲解專家意涵,扭曲統計數據涵蓋範圍,真正相關的學者和官方的數據更有價值。
  • 【相信事實,質疑預測】:既有事實的解析比預測來的可信。
  • 【留意強化與弱化的做法】:科學數據都有正負誤差範圍,任何「預估」數據、「高達」數據都應該被質疑與打折扣。
  • 【謹慎看待現身說法】:受害者、使用者的現身說法,僅能當作他個人經歷,任何煽動人心的故事都該謹慎看待與事實的差距。
  • 【簡而言之】:二手資訊一般不夠準確,根據該資訊的判斷當然也不正確。

▊認同想像: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
  1. 【錯誤共識效應】人容易高估別人和自己想法一致的程度(別人有其他解讀方式、界定範圍不同、評斷不同),拿別人替自己背書,更深信錯誤認知且不易獲得修正。
  2. 把個人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,當自己對某件事不滿,就會自動關注社會各種相關事件。
  3. 人都喜歡志同道合的對象
  4. 藉由別人的看法,可以修正原本的認知偏差
  5. 閒聊」有助各方一起了解事實
  6. 「團體迷思」為了團隊共識而忽略直言異議,無法讓事實辨明
▊對「另類」療法的不實認知
  1.  相信偏方令人覺得有各種希望、慰藉(死馬當活馬醫),卻不敢接受配合醫生的專業診斷
  2. 仍有將近50%屬於「自限性」的病症,可以靠身體自然痊癒,很多偏方就是利用這點宣示效果,事實則是即便治療無效,仍會因自癒而好轉,就算沒有好轉,也會因「預設立場」而「自圓其說」推託是病患藥量不夠、使用方式不當、信心不足、神意難測(各種藉口)
  3. 另類療法拒絕用"科學實驗"檢視療效,宣稱能改善而非治療,反而靠病患用"親身經歷"來證明效果,製造各種難以反駁的籠統說法
  4. 可悲的是,很多用偏方結果還是無效的人,會感覺內疚自己正念、修行不夠,對失敗找藉口的做法其實反映對治療效果錯誤解讀
  5. 對醫療的不實認知來自對自然與人體運作抱持錯誤的基本概念,而去依賴「外在代表性」做出錯誤判斷
  6. 「順勢療法」(英语:Homeopathy)讓人服用草藥去實驗:某物質導致某症狀,就能稀釋該物質拿來治療該症狀,現有研究已否定它的療效。
  7. 中醫及民俗療法也有類似的盲點,認為食物的外在特性經過消化仍具備:吃腦補腦、吃動物陽具能壯陽;吃油脂能潤滑關節、喝醋能軟化體內結石等(事實:醋會從弱酸消化後呈鹼性)。事實:消化系統會改變絕大數的攝取物質。另外「禁食」、「排毒療法」(狂喝水,灌腸)、甚至結腸手術等極端手段,無視人體正常排毒機制,則是適得其反。
  8. 任何新興領域的極端說法絕少實現,謹慎評估比較實際!某些研究指出心理狀態可以影響免疫系統,但免疫系統對身影健康的影響程度卻非大到足以抵禦消除疾病。當治療師說:「疾病只不過是深層心理問題引起的症狀..外在疾病反映內在心靈發展等論述」導致病患自責內疚,顯然並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。
▊對人際策略的不實認知:損害人際關係
  1. 「自我設障」對自己的表現找理由,藉此左右別人看法。例如:球打不好就責怪球拍或是過往受傷經驗。
  2. 自我設障呈現一個人希望他人如何看待:到底是全力以赴的庸才,還是懷才不遇、時運不濟的酒鬼? 但旁人其實很容易看穿這技倆。
  3. 「吹噓」、「自我設障」、「裝關係自抬身價」等無效人際策略,令人既懷疑又厭惡,只因我們想避免提及現實。
  4. 當人表現自己時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,他人通常不會一語道出,若要得知別人對自己的真實看法十分困難
  5. 有些人相信成功唯一辦法是「採取強硬手段」,當他一時成功就會誤以為策略管用,人容易過度看重正面事例,忽略負面事例而落入偏頗。誤認為一次成功經驗可證明策略有效,但一次失敗經驗只是運氣而非策略失效。(賭徒效應)
▊對超感官知覺的不實認知
  1. 許多劣等研究無法準確反映實際狀況,給出模玲兩可的結論。量多不能彌補質低,例如:做菜次數多並不能保證做菜好吃
  2. 雖難有完美無缺的實驗,但每一次實驗都要設計解決先前實驗的不足,以便克服漏洞,而非盲目反覆實驗。
  3. 「超感官能力」、「前世今生」、「預知能力(預知夢)」、「念力」、「心電感應」、「遙視」...等,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進行130年的研究,其中有的實驗更不乏測試超過12萬8千次,事後被發現刻意捏造、單純展示成果,雖然相關案例多的不勝枚數,卻無法證明這類現象存在。
  4. 沒有任何單一實驗可以當作鐵證,實驗講求的是「可重複性」
  5. 大眾寧可信其有的態度,以及媒體報到濫用聳動標題導致超感官的氾濫。會有人相信超感官,是因為人都希望自己擁有尚未開發的潛能,以及將日常生活巧合誇張戲劇一番
  6. 腦中的大量資訊和生活中的各種事件,其中無數交錯我們都能視為巧合,但人卻寧願相信是超凡理由,但其巧合並非超能力或奇蹟,而是必然。越是模糊不清的資訊和預感,越是容易應驗。(例如:星座)
  7. 當某件事無法獲得「合理」的解釋,其意義僅是人的知識有所侷限,並非超感官確實存在,這是邏輯錯誤。
  • 亞里斯多德(Aristotélēs):「看似古怪異常,其實尋常無比。」
  • 生物學家古德爾(Stephen Jay Gould):「時間讓事情從不可能發生,變成必然發生,給我一百萬年時間去擲硬幣,我會不只一次連續擲出一百個正面。」
▊挑戰不實認知:社會科學的角色
  1. 避免根據不完整與非代表性的資訊(例如:新聞)去下結論,明白日常經驗易帶有偏頗的成分
  2. 避免過度看重眼前特定事例,而是該退一步思考並提出疑問
  3. 勿先妄下結論,努力找出自己會忽略的資訊,並留意自己是否因身分或職位帶來某些盲點與限制。
  4. 意識到資訊的轉述會造成扭曲,甚至來源根本就不可靠。
  5. 人類從複雜現象中會製造根本不存在的規律,且忽略迴歸效應。
  6. 越是熟悉科學方法,越能清楚分析事證,避免錯誤認知。
  7. 科學的目的在於拓展人類知識,並且意識到許多事物仍屬未知。
  8. 學會批判性思考(適時質疑)&多元解讀、反覆驗證的習慣。
  9. 「模糊性科學」:著重探討無法準確預測的現象,探討複雜成因。例如:心理學、經濟學、藥學...
  10. 「確定性科學」:物理、化學...等前因後果清楚的學門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