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失控的正向思考》 Bright-Sided: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_ 芭芭拉.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gj44sc5Be6OZDXiTcNb1-7bK0UpCAyDGk-InzamE5Gg0WAQze_Bg0UFnGkKDYcE0LxwoW2BNooj-pF8UsvIS_sLh4VCIrsx4qOilozoewOydQXhGMB40MdlUUYat1tcXsuW_Vh-LKYWA/s400/20181003_233801.jpg)
《失控的正向思考》 Bright-Sided: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
芭芭拉.艾倫瑞克 Barbara Ehrenreich
作者生於1941年,77歲
她發現美國社會一項強調正向感受、過度樂觀
把快樂視為優點
唾棄和指責不快樂、充滿災難感受負面的人
因此在全球的抗憂鬱藥物使用中
美國就佔了三分之二
即便如此美國人的快樂指數還是普普
社會各種業者利用這現象販賣「自我催眠」、「心理控制」、「思想控制術」、「激勵」課程
自居導師、教練、教士、大師..等傳授快樂之術吸納信徒
後期的「資本主義」則和「正向思考」趨勢結合
告訴人們真心渴望擁有更多,並且努力爭取便能得到(「秘密」The Secret_Rhonda Byrne)
其目的都是引導消費商品、課程服務
反覆消費樂觀和正向來對抗各種疑難雜症以便獲利
她表示,雖然她喜歡看到大家都積極快樂
但不要仰賴《正向思考》來妄想 Delusion 能解決所有問題 (自我感覺良好)
而是要真正具有面對現實的勇氣。
▊第一章 微笑面對人生,否則死路一條:癌症的光明面
- 這個章節提到乳癌患者堅信樂觀、支持團體、心理治療能令癌症痊癒,詹姆斯.克尼(James Coyne)和其他共同作者研究發現,心理治療對治療癌症毫無效果,樂觀無助於生還。
- 訪間許多不實傳言,卻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免疫系統(對抗病毒、細菌、真菌...)會治癒癌症,免疫細胞不但不一定會辨認癌細胞,甚至可能釋放生長因子助腫瘤生長,不然化療會抑制免疫系統怎麼能治療癌症?
- 精神科醫師吉米.霍蘭(Jimmie Holland)指出,在痛苦中的癌症病患不需要為了悲觀念頭而自責,社會普遍認同身心會互相影響,導致病患受到不必要的偏見壓力。
- 作者得乳癌的經驗,並沒有因為罹癌而更樂觀、堅強和女人味,反而認清社會強加的意識形態(鼓勵否定現實、強迫正向訓練欣然接受不幸、遭遇災難只能責怪自己)。
- 生涯教練、交際團體、戰鬥營、激勵行銷、催眠、零極限課程、卡內基課程...,都有專家教導在困境的人要把「困境」當作「機會」,「災難」當作「禮物」,消除負面思想,吸引正向事物,專家們並保證療效,諸如:正向減重法、正向約會密技、正向求職成功術、正向吸引財富,正向就會健康...等吸金課程皆大同小異。
- 真正改善的方法,是接受教育、學習艱難的新技能、運動、付出心力服務...等。
- 《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》作者鼓勵大家儘量脫離負向者,各種巔峰潛能的課程也指出擺脫生活中的負能量,意指:你不用教養任何人也不用承受生活負能量,並能遠離所有我們無能為力的悲劇,聽起來既不切實際且孤獨,也表示若你自己做不到正向思考、笑臉迎人、與人為善就等著被排擠吧。
- 《秘密》宣稱心靈可以克服物質障礙,人類的外在狀況是內在的投射,但事實上《秘密》只是作者把27位勵志講師的思想包裝一起行銷,並且把宇宙形容成至高能量,像一間郵購公司可以接受願望訂單,跟崇拜巫術信仰沒兩樣,他們自製充滿金錢與成功的「夢想板」取代娃娃和草藥。
- 重點是「心智沒有物質特性」、「心智不能創造宇宙」、量子物理學被鬼扯蛋說心智能量的電子能產生「波」也就是「振動」具有物質創造性,但依照牛頓的古典物理學,神經傳導物質的"質量"與其通過"突觸"的速度,根本不能產生量子效應。
- 不管是「人生教練」、「領導力教練」...,教練產業其實沒有真才實學,既無法提升你的專業、也無法給你技能,頂多是改善你的態度並調整你的期望。
- 「喀爾文主義」(Calvinism):上帝早已選擇誰能永生(沒有所謂無條件愛世人)、人活在世間的任務就是不斷檢視心中可憎的根源,必須自律若身體或精神沒有努力勞動都是可憎的罪刑。這種嚴苛的教義導致了「新思想運動」(New Age Movement)主張世界萬物都是心靈、精神、或神構成,因此萬物皆是完美的,取得精神的力量就能吸引、掌握物質世界,融合各界宗教派系、占星、偽科學之大全、。
- 正向思想家不重視發自內心的情緒,永不間斷把情緒當作嫌犯,自己當成敵人,離間自我(分成必須改善&負責改善)以便改造自我取得成就及財富,將目標具體化以便潛意識去執行。
- 神祕主義者談論超越主義,在冥想中自我幻化為宇宙,將卑劣、自負、自卑的自我消失殆盡,自我意識與萬物合一本身是矛盾的,在超越中應該無我,而不是檢驗、改善自我? 當然在自我中尋找力量也好過找尋罪惡,也因為這個態度十分實際,改善自我以便獲得認同成了美國成人的義務了。
- 正向思考、激勵產業蓬勃的年代,大師寫書的目的就是賣講座課程各種五花八門的產品,低潮、絕望、患重病、失業焦慮、貪婪、工作有風險(銷售業)的人特別容易心動,買下無數昂貴的激勵講座門票和課程產品。雇主向企業教練買下書籍和要求員工參加課程,正向思考成了職場訓練和掌控員工精進的手段。
- 直銷保險等推銷員生活非常孤獨,與總公司疏遠,必須獨自面對多次客戶拒絕又必須隨時找下一位顧客,學習激勵技巧,就能用誇張的動作、誇張的熱情、誇張的信心就能使別人順著他們的心意做事,直銷大會的年終就像巨型演唱會、政治演說、宗教佈道,銷售員感到精神振奮而不覺得是公司在控制他們。可是過度注重態度訓練,產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卻多半被荒廢。
- 1980年「金融資本主義」開始,股東利益高於一切,連產品和服務都給比下去了,「哈佛商學院」的教授拉凱許·庫拉納(Rakesh Khurana)紀錄專業管理的衰落,並追蹤"企業"這個概念的轉變,1997年商業圓桌協會否認企業要對股東以外的人負責(員工、顧客、社會..),企業成了「聚在一起的金融資產」、「合法的虛構組織、心智想出來的鬼魂」。
- 企業領導人背棄管理的「科學」,開始胡亂摸索偏門靈修、薩滿教療法、正向思考秘方,相信自己深具魅力、遠見卓識、激勵人心、光鮮亮麗,執行長的形象變成了神學家著實令人不安。
- 1981-2003年代企業盛行裁員風潮,雖然對生產力並無正向影響,卻能拉高短期股價。企業氣氛低迷必須尋求便宜又創新的方式來提振士氣,能避開企業對員工不負責任的問題,又可將事業的成敗都集中在員工是否提升個人價值上,教練可以一方面賺企業訓練、一方面又賺失業勞工訓練的錢,灌輸:「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是個人態度造成的。」、「不要抱怨失去,這世界總有你的好處,掌握心智,就有無窮的力量」。
- 另一方面,公司裁員後,有的會舉辦團隊冒險活動,讓剩下的員工能在活動中建立感情,聲稱:「公司把員工當家人,員工就要為家奉獻。」(說歸說,當然公司還是可能炒妳魷魚)
- 即便基督教也不再提及罪惡、批判、神的救贖、祈禱、愛他人、奉獻、聖經艱難的典故,偽基督徒反而宣導「正向神學」神要人成功幸福、要人富貴且心想事成,神準備實現人類所有願望,以及人在信仰神後有哪些正向故事,如:變健康、走出傷痛、找到伴侶、被上司提攜、家人感情更好等。
- 1950年代中期,因為美國郊區有無數自稱信徒,卻從不進去教會,為了行銷教會發起了「教會成長運動」,「巨型教會」(Megachurch)越來越世俗、運用豐富的行銷資源,遵從管理大師的經營模式訓練教會百多名員工,移除了人們備感壓力的十字架、耶穌雕像、教會尖塔..等,改為時尚簡潔的企業風格,用吉他取代風琴、用華麗的舞台表演和勵志演說取代聖經佈道,牧師調查發現居民真正想要的是娛樂、正向積極、出人頭地、盡情夢想的態度,有企業的精神,卻沒有企業的壓力。
- 行銷最便宜的方式,就是讓參與者都變成業務、讓慕道者都變成傳教士,活動參加者就越來越多。
- 心理學家也投入快樂主義的研究,作者曾挑戰馬丁·塞利格曼(Martin EP Seligman 1942- )研究正向心理學,結果只得到他的惱怒,作者提問用函數計算快樂的程式,測量單位是什麼? 正向情緒對健康和成功真的只有正向影響嗎?(勇氣可能帶來風險與傷害)、追求靈性真的能帶來快樂嗎?(很多人運用節慾、受苦來啟發靈性並不是為了快樂) ,而且馬丁的語錄明顯有帶性別歧視
- 正向心理學認同用「正向的幻想」來變得幸福快樂,出版《有怨言就說,別免強微笑》作者Barbara S. Held 教授卻問:「各門各派的正向心理學都說自己有嚴謹的科學,若是如此,為何拋棄「現實」和「客觀性」呢?」 認為科學不該渲染樂觀的偏見。
- 快樂的研究缺乏嚴謹、為得獎討好社會偏好,像是透過修女的文字報告和學生畢業照片判斷樂觀程度,進而評斷越正向未來越成功和長壽,研究方僅有關聯性,卻無法證實因果性。其他研究還表示:童年樂觀導致成年易冒險致短命、出社會易憂鬱、免疫系統更差的極端結果。
- 【心靈可克服物質?實際作法表裡不一】坦伯頓基金會為了使宗教何乎科學,強調人是神的完美結合智慧的設計,並非演化的成果,並以「探索靈性」為目標,聲稱「祈禱」能產生各種抽象的功效。此基金會也出版了各種正向激勵叢書,卻幫政治拉票並支持「美伊戰爭」並反對同性戀,並聲稱資本主義造福窮人,已婚、宗教信徒與政治保守者更快樂,理論極其荒謬偏頗。
- 正向心理學家為了維持現況,主張環境對人影響甚小,只需要「樂觀訓練師」等提倡通俗正向思考的人,那麼好的工作環境與福利、安全的社區、健康與保險、人身選擇自由以及研究基因治療等生命必需項目,就可以避開不碰觸。
- 在很多正向思考的高峰會上,推行由熱鬧的音樂和舞蹈組成的「能量運動」,簡直和激勵課程沒兩樣,2006年在哈佛選修「正向心理學」的學生甚至高出「經濟學」成為了必修課,其核心雖為了滿足人都想要快樂幸福的需求,其薄弱的科學基礎卻根本站不住腳。
- 正向心理學家推崇「吸引力法則」已經教導推行數十年,2002~2006年官方統計結果卻是底薪家庭增加了25%,不但薪水降低、工作機會也減少,即便自我成長書籍和、心靈激勵&企業教練充斥市場,事實上各公司為賺錢心狠手辣,紛紛減少和刪除員工的保障和福利,導致貧富差距更大,那些正向大師還在出書安撫遭裁員的受害者、並激勵在職生還者更加賣命、多觀想成功、維持紀律並減少抱怨。
- 美國企業文化老早放棄沉悶的專業管理,崇尚神秘主義、魅力、瞬間直覺等虛幻的手法來振奮情緒。投資顧問更聲稱自己擁有傲人的直覺判斷,勝過理性數據及風險分析。
- 事實上在美國想跳脫階級制度,機會遠低於歐洲富裕的國家,當正向思考大師還在宣導虛構的人人都能奇蹟般快速致富理念,多數的美國人失控的樂觀相信自己未來收入會高於總體平均值,實際上用簡單的算術就知道不可能了。
- 秘密鼓勵人「實現物質渴望」、正向思考激起對財務過度樂觀,鼓勵人應該獲得獎賞,導致大肆揮霍、不懂儲蓄,並且增加使用信用卡來支付非必要的消費,或是用收入證明文件支付頭期款,辦理貸款、二貸、甚至抵押貸款,導致越來越多美國人深陷債務無法收拾的困境。
- 哥倫比亞商學院金融教授Bruce C.N.Greenwald說:「會給自己惹麻煩的人總是擅於催眠自己,他們能成為優秀的推銷員,說服自己相信的故事,他相信自己不會發生違約事件。」
- 金融企業容不下負向的人,總是有人提出虛構的未來經濟預測假設,在早期理性企業管理的時代,不會用樂觀來自我安慰、矇騙事實與數據,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,還造就了教人自欺的《思考致富》等激勵成長書籍暢銷。
- 2007年,美國有三分之一上市櫃高層聘用個人教練,但沒有人是因為教練指導而致富的,即便沒有教練他們也還是會在財富頂端,並陶醉於報喜不報憂的下屬。
- 批判正向思考並非要人絕望,過度「正向」和「負向」思考都會使人產生錯覺、無法擺脫情緒。取而代之應該要學習觀察事物的真實面貌,不要用感覺催眠事實,在上面加油添醋。保持學習的彈性紀錄並修正,審慎的研究接收到的資訊,決定哪些事情值得堅持,學習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去破除迷信、做到認真細心。
- 人類之所以能發明我們現今生活的一切所需,全因腳踏實地的經驗法則、發現物質的真實效用;並非怪力亂神之信口開河、也不是巫術迷信與自我投射。
- 人和動物的本能「防禦性悲觀」為的是順利求生、提高警覺;正向思想家提倡神明有求必應、悲觀和焦慮在現代早已不需要,反而是要用自我成長技巧將之矯正為正向樂觀,但是人類的危機和環境問題不減反增,甚至共產主義利用正向思考來控制社會,針對出版和媒體的內容加以篩檢、扭曲事實、塑造不實英雄。
-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1986年出版的小說《玩笑》(The joke) 指出:「樂觀是民族的鴉片。」遭到共產黨開除黨籍、送煤礦場勞改、禁止旅行等。
- 美國人的正向運動那幾年,反而是整體最焦慮、悲哀的時期,正向思考說:「你不用提防外界威脅、反倒是要增加自信、自我修正負向念頭」。自我催眠會影響事實的真實性和我們的判斷力,保持戒心與釐清現實並不會阻礙人們追求快樂,反之能真正認識風險和困境,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。
- 作者的快樂秘訣:「我們可以從努力中獲得快樂」
▊心得:
老實說我也曾經對正向思考非常迷戀
但迷戀的背後是對於社會和家庭的焦慮與恐懼
在生命最低潮時期
除了激勵、心靈雞湯、自我成長書籍給了我極大的安慰
催眠和NLP更給了我積壓畢生的情緒提供許多舒緩的技巧與出口
在資本主義的拜金社會
若一個人積極調整自我、心態
卻無法實現報酬與夢想
那該是多麼悲哀與挫敗
事實上眾多親身經歷走了一遭
我認為「正面思考」對「負面思考」確實有治療安慰的效果
但是正面思考言論中那些誇大不實的「夢想成真」、「疾病痊癒」、「解決問題」和「正向致富」之奇蹟
卻是一派胡言
卻是一派胡言
沒有客觀可靠的數據和可被重現的研究
只蒐集對自己有利的案例加以渲染的商業廣告比比皆是
就像作者這位奶奶所說的
妳最收穫的,通常都是苦幹實幹、認真鑽研實踐來的成果
那些乏味的理論、案例鑽研、演化、科學、邏輯、哲學、心理學、人際關係、經濟...
造就了現今我們能據以信賴的一切可利用的物質
而心理學、宗教、神學、社會文化習俗,則安慰、點醒了我們內心的不安定,有心人士利用組合這些特質,不實宣導心靈能影響物質收穫,無非就是想要銷售課程、提供商業服務、輔導、政治影響、詐騙和控制他人
在灑出大量鈔票學習後,並不能保證妳一個幸福成功的人生
不如誠實的面對現實,接受自己的不足,往問題的根源去學習、研究、思索、實踐
帶來的收穫,更是踏實
另外也許是翻譯問題,針對最後一句努力帶來快樂
我覺得「知道自己為何努力」、「務實學習做出更好的選擇」、「知道自己為何而改變」
能夠對自己有所交代
便能有意義、在其中成長才會更快樂
留言
張貼留言